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法制 > 警界傳真
投稿

情法交融改革創(chuàng)新 文明安全共建共享 | 122“全國交通安全日”十年實踐之理念篇

2021-12-01 06:58:51 來源:人民公安報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馬路是現(xiàn)代文明的鏡子。斑馬線,一頭連著文明,一頭牽著安全。
 
    我國進入汽車社會的速度猶如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步伐之快讓人驚嘆。但站在汽車社會的高度,我國與之相對應的全社會的交通安全觀念、交通文明意識明顯滯后,不規(guī)范的駕駛行為和道路交通陋習多,安全行車、文明禮讓的文化理念亟須強化。
 
    汽車發(fā)達國家走過的路徑表明,交通文明理念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伴隨著物質豐富和社會成熟逐步完善的長期過程。
 
    在最初的幾年,全國公安交管部門聚焦影響安全文明出行的最突出問題進行治理,交通陋習、七類違法、危險駕駛被提上日程,成為摒棄、抵制、拒絕的對象。如今,10年過去了,122“全國交通安全日”逐漸成為凝聚全社會交通安全、法治、文明理念的文化品牌。
 
                    “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文明安全交通理念深入人心
 
 
    市區(qū)的交通守法率達到96%,幾無“中國式過馬路”。這是2017年江蘇省宿遷市給出的數(shù)據(jù)。
 
    “記者曾對宿遷的城市交通秩序做暗訪調查,證實了宿遷市區(qū)交通守法率超高的表現(xiàn)。
 
    在西湖路與人民大道路口北側的斑馬線上,記者看到對面十余米處,一位女士在紅燈前止住腳步。此時,垂直方向的機動車道上已沒有車輛通行。但直到半分鐘過后綠燈放行時,她才走了過來。
 
    為了驗證“機動車禮讓斑馬線”是否是普遍情況,記者在多個路段未設置信號燈的斑馬線上反復穿行,絕大多數(shù)機動車都主動減速避讓,尤其是出租車執(zhí)行得最好。
 
    采訪中,無論交警還是當?shù)厥忻穸颊劦剑捱w過去的交通秩序也曾有過亂象,但近年來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嚴管重罰這步“先手棋”,為宿遷市民立下了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硬杠杠”。
 
    處理一人、教育一片,曝光一案、警示眾人。據(jù)統(tǒng)計,從2013年至2017年,3年多來,宿遷交警處罰的行人和非機動車輛達60萬人次,這一數(shù)字相當于整個宿遷市區(qū)的人口總數(shù)。
 
    遵守交通信號反映了一個人的文明意識。破解“中國式過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質題,還是一道社會管理題。
 
    2010年中央文明辦將文明交通納入“全國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及城市公共文明指數(shù)測評范疇,作為獨立考核項目并提高了分值比重。
 
    與此同時,中央文明辦、公安部部署開展“文明交通行動計劃”,運用道德、法治、科技、輿論和社會的力量,對公務車輛違法媒體曝光并抄告同級監(jiān)察部門制度,開展“交通違法隨手拍”“典型案例大曝光”,建立守信聯(lián)合激勵和失信聯(lián)合懲戒機制,對交通失信行為人實施相應懲戒。
 
    2015年,相繼發(fā)生了成都女司機因“路怒”被打、占用應急車道延誤傷者救治、北京二環(huán)路摩托車飆車等涉及交通問題的社會事件,引發(fā)輿論對汽車文明、交通規(guī)則意識的熱議。
 
    當年全國高考新課標全國一卷的作文試題,對交通違法行為、交通陋習的聚焦,折射的正是時代對文明交通的深切關注和強烈呼喚。
 
    2015年,公安部交管局聯(lián)合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在全社會發(fā)起共同書寫《中國好司機文明公約》。380萬網友參與“好司機”承諾,共同書寫《中國好司機文明公約》。
 
    安全源于守法,文明始于腳下。讓更多的人開上汽車,這是發(fā)展;讓更多駕駛人遵守規(guī)則,才是文明。
 
    在山東省濟南市經十路沿線的各主要路口,斑馬線兩端分別噴涂很多“讓”字,有印章版的“讓”,有3D版像棋子一樣的“讓”字,據(jù)濟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中大隊女子中隊副中隊長李敏介紹,用印章的形式體現(xiàn)契約精神,用棋子意在表達遵規(guī)守法,目的都是提示交通參與者把“禮讓三分”的理念烙印于心。
 
    據(jù)統(tǒng)計,2020年,全國36個大城市的道路通行環(huán)境更加安全有序,群眾文明守法出行意識不斷增強,絕大多數(shù)城市交通運行狀況有所改善。其中,31個大城市主、次干路上非機動車守法率超過90%,33個大城市主要交叉口行人遵守信號燈守法率超過90%,22個大城市示范道路上機動車在非燈控路口依法禮讓行人率超過90%。
 
                     牢固樹立規(guī)則意識,讓交通法治理念入腦入心
 
    張斌是山東省濟南市中區(qū)交警大隊的一名交警,2017年8月的一天,張斌在路口執(zhí)勤時遇到一輛出租車違法停車下客。
 
   “在隔離帶停車上下客對不對?”張斌問。
 
   “錯了錯了。”女司機卜女士面帶微笑地說。
 
   “給你記3分罰款200元,能不能接受?”張斌又問。
 
   “不能接受。”卜女士收起了笑容,臉色陰沉下來。
 
   “為啥不能接受?覺得冤是嗎?”張斌再問。
 
   “有點冤。”卜女士緊張了起來。
 
   “乘客下車的時候,如果恰好有非機動車將乘客撞傷,你知道是誰的責任嗎?”張斌接著問。
 
   “我的責任。”卜女士有點慌張。
 
    在張斌看來,很多時候耐心的溝通教育遠比直接處罰要有用得多,多年來他一直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子,上面留下了一個又一個陌生人的深刻感悟。
 
    經過一番耐心溝通,卜女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提到自己的親人曾在高速上違法下車釀成的慘劇,一度潸然淚下。最后,張斌沒有開罰單,而是把小本子遞給了卜女士。卜女士工整地寫下“做個文明駕駛員”。
 
   “處罰不是目的,讓人心服口服、記到心里最重要。”張斌說。
 
    一個社會整體文明素養(yǎng)的演進,往往都是依法治理、持續(xù)宣傳管理的結果。
 
    自2011年醉駕入刑以來,公檢法機關分工協(xié)作、密切配合,取得了顯著效果。醉駕行為發(fā)生率明顯下降,醉駕入刑預防威懾作用顯著。
 
    2020年每排查百輛車的醉駕比例比醉駕入刑前減少70%以上。醉駕入刑以來,全國酒后代駕訂單近18億筆,年均近2億筆。醉駕比率下降、酒后代駕數(shù)量井噴式增長,從不同維度驗證了酒駕醉駕違法犯罪行為的實際發(fā)生數(shù)大幅減少。
 
    醉駕入刑10年來,減少了2萬余起酒駕醉駕肇事導致的傷亡事故,挽救了數(shù)萬家庭免于破碎、致貧、返貧。醉駕入刑獲得普遍認同,“酒后拒駕”成為廣泛社會共識。
 
    在實現(xiàn)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轉變的路上,迫切需要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頂層設計,以法治手段強化路權規(guī)則意識,進而壓縮道路交通要素安全風險隱患空間。
 
    2015年11月1日,隨著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兩超一危”被納入危險駕駛罪。
 
    當年12月9日,敖某駕駛大型客車(客車所屬公司經營管理人張某,與敖某同在車上)被遼寧省錦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古塔大隊交警查獲。經查,該客車核載35人,實載61人,超員74%。駕駛人敖某因危險駕駛罪被古塔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四個月,緩刑八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經營管理人張某因危險駕駛罪被古塔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拘役四個月,緩刑八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
 
    今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修訂后第十八條規(guī)定:“采取配備兒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傷害。”這是兒童安全座椅首次被寫進全國性立法。
 
    《中國兒童交道路通安全藍皮書2018》數(shù)據(jù)顯示,發(fā)生車禍時,汽車內未安裝兒童安全座椅情況下兒童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安裝了兒童安全座椅的8倍,受傷率是后者的3倍。
 
    西諺有云:“有用而有效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這與2017年“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尊法守規(guī)明理,安全文明出行”不謀而合。
 
    從守法到用法,再到尊法,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進程中,正一步步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交通管理從“以車為本”回歸“以人為本”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王長君認為,機動化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交通管控在過去多年中更多秉承“車本位”的理念,城市交通越來越重視對機動車的管理,越來越多的資源向機動車傾斜,眾多的道路資源被用來服務于機動車的行駛和停放,而極大地擠壓了非機動車、步行等的出行空間。
 
    同樣,交通管控也是圍繞著機動車管理來開發(fā)的,而在眾多方面忽視了出行者才是出行服務的根本對象。
 
    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歷史證明,這種“以車為本”的城市交通發(fā)展和管理理念永遠無法滿足機動化的需求,而以此為指導理念的城市交通智能管控也難以充分發(fā)揮作用。
 
    王長君認為,城市交通智能管控的目標更應該是人,是按交通標志標線和信號燈等規(guī)定在路面來往的道路使用者,而不是車、路和設施。
 
    數(shù)據(jù)顯示,2016年,山東省濟南市城市交通分擔率只有14%左右的小汽車卻占用了70%的道路資源。
 
    在治理城市道路擁堵過程中,濟南交警通過對全市138處交通微循環(huán)改造,科學劃分路權,保障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構建具有濟南特色的慢行交通體系,努力將城市交通管理從“以車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
 
    21世紀頭20年,中國城市交通從非機動車為主轉變?yōu)闄C動化為主,眾多道路使用者特別是駕駛人的出行意識還處于非機動化出行時代。對于以速度為主要特征的機動化出行而言,任何沒有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不當駕駛行為都會加大其交通行為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交通的不可控性。
 
    2018 年全國交通安全日主題“細節(jié)關乎生命,安全文明出行”、2020 年交通安全日主題是“知危險會避險,安全文明出行”強調對生命的尊重,從“以人為本”的定位去思考公眾對路暢人安的具象期待。
 
    道路交通管理及交通安全工作是一項涉及人、車、路及氣候環(huán)境、社會活動等許多方面的龐大系統(tǒng)工程,其中人的因素至關重要,只有廣大駕駛人、全體交通參與者的交通安全素養(yǎng)提升了,交通行為習慣改善了,能夠做到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交通安全狀況才會有質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科技應用水平越來越高,以“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車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改變著人們的交通行為和交通方式,也提供了更多解決安全暢通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各地交管部門積極構建情報研判主導、高效扁平指揮、精準機動勤務、實時監(jiān)督監(jiān)管“情指勤督”“四位一體”的現(xiàn)代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勤務機制,融合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物聯(lián)網、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運用無人機、人臉識別、二次識別、AI等新手段,創(chuàng)新驅動引領,深化拓展提升,積極構建“數(shù)據(jù)研判+秩序管控+信號控制+交通優(yōu)化+信息便民+N”的現(xiàn)代城市交通治理警務機制改革升級版,隨著公安信息化建設的深入推進,“信息主導警務”理念已經成為交通管理工作的“導航儀”。
 
    近年來,公安部交管局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堅持科技引領,深化“互聯(lián)網+交通管理”應用,不斷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先后推出車檢、駕考、號牌管理、事故處理以及互聯(lián)網平臺服務等系列交管改革,扎實推進“一次辦、就近辦、網上辦”,推動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城鄉(xiāng)網點全覆蓋”的治理新格局,實現(xiàn)交管服務“零距離”,群眾辦事更簡捷,取得了“群眾滿意、企業(yè)獲益、基層減負”的良好效果。
 
責任編輯:王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